好学范文网 >工作计划

谈中国诗教案最新5篇

互动性教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知识的共享,结合实际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准备解决方案,好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中国诗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谈中国诗教案最新5篇

谈中国诗教案篇1

活动意图: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这节活动《中国功夫》。让幼儿更多的了解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激发幼儿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萌发幼儿喜爱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培养幼儿对中国武术的热爱,懂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武术的作用,并尝试模仿武术动作。

2、知道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武术的气概。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国功夫的知识。

2、相关图片及视频。

活动过程:

一、看看、学学武术动作。

1、欣赏中国武术视频。

提问:我们在哪里看到过中国功夫?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中国武术?武术有什么作用?

小结:中国功夫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体育运动,它能锻炼身体还能防身自卫。

2、幼儿交流模仿各自学到的武术动作,如冲拳、砸拳、推掌、亮掌、弓步、马步。

二、欣赏并理解歌曲《中国功夫》。

1、欣赏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小结:雄壮有力,有气概。

2、幼儿尝试学唱歌曲中的基本句子。

3、师生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唱出练武的刚劲有力。

三、表演武术操

1、教师引导语:现在我们把学的中国功夫表演一下。一起做一个神气的中国人。

2、集体表演武术操——中国功夫。

活动延伸:

1.从幼儿的表现上给予表扬鼓励。

2.拓展延伸到相关中国功夫音乐。

3.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幼儿从小把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不再是原有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探索体验式学习。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幼儿提供观察、体验、探索、表现的空间。为幼儿的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幼儿围绕活动,进行自主观察、运用多途径的方法感知探索活动的内容,并自由地表达与表现,教师只需要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引导。整个活动以欣赏表现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氛围宽松、自主,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始终把孩子推在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对歌曲的学唱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谈中国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运用的.规律。

3.学习本文的写作顺序。

4.学习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学会品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运用规律。

通过比较赵州桥与卢沟桥的特点异同,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中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应该注意的两个规律,即一是被说明对象有几种类型,一般说来,就应相应地举出几个例子;二是在说明文中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举例子的代表性,代表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所举例子一定要具备被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

2.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而本文语言在准确性上更突出,因而将分析本文语言准确性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分析语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分析的方法,教会学生用"删除法"来品析语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桥的解释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桥,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呢?

学生七嘴八舌答:公园里的九曲桥,长江大桥,河上的一般桥,立交桥,江南的小桥等等。

同学们见过形形色色的桥,请你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桥?

学生思考回答。

你们知道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解释桥的么?他风趣地将桥解释为"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多么形象的解释啊!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桥梁当中,主要有梁桥、拱桥、吊桥三大类型,而拱桥极为常见。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研读课文,总结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规律

1.自读全文,添加修饰成分。

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在题目"中国石拱桥"前面添加修饰成分。分析时,要结合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概括特点。

在添加修饰成分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其中前三点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3.分析说明方法,总结运用规律。

(1)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的例子。

(2)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讲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子呢?

学生观察回答。赵州桥是独拱桥,卢沟桥是联拱桥。两座桥类型不同,所以举这两座桥。

(3)你能否从中总结出说明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规律吗?

请学生总结。说明文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时,被说明对象有几种类型,一般说来就应该相应地举出几个例子。

四、重点研读赵州桥和卢沟桥部分

1.朗读文章,比较相同特点。

(1)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读课文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部分,边读边思考两座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都共同体现了中国石拱桥:①形式优美;②结构坚固;③历史悠久的特点。

(2)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学生比较分析。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卢沟桥:修建于1189到1192年间。可见两座桥历史悠久。赵州桥:建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足见其坚固。

教师插入追问:为什么它能这么坚固,一直使用到今天呢?有没有什么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它有两个独特的设计,一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关键在于增加了桥洞的过水量,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二是,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教师继续追问:这两个独特的设计在写作顺序上能否颠倒位置呢?

学生思考回答。不能。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赵州桥首创的肩拱的主要特点,而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则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所以按其特点大小作为列举的顺序。不能颠倒。

教师继续追问:说明文在安排写作顺序说明事物特点原因时,常常采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写作顺序,请从本文中再举一个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在介绍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时,首先、其次、再其次,采用的就是由主到次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继续分析两座桥的特点。

卢沟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教师插入追问:这是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它的坚固?

学生思考回答。作比较。拿两岸河堤和卢沟桥作比较突出卢沟桥的坚固。赵州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和谐;桥上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卢沟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都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

(3)中国石拱桥很多,除两座桥结构不同外,为什么作者单单举这两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呢?总结举例子说明方法运用规律二。

那是因为这两座桥都共同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总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总结归纳一下,举例子说明方法在运用时的第二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说明文中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举例子的代表性。代表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所举例子一定要具备被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

2.探究思考,比较不同点。

两座桥都共同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但在说明时作者写作角度又各有所侧重,请认真阅读文章比较两座桥写作上不同的侧重点。

学生思考回答。赵州桥:侧重介绍四个特点,因为这是赵州桥与其他桥最突出的区别,有许多特点是赵州桥独有的所以重点介绍。卢沟桥:侧重介绍狮子的雕刻优美,桥与四周景色的配合,突出形式上的美。另外单独介绍其在历史上的纪念意义,突出其历史价值。

总结,不同的桥的共性之外总有其个性,因而说明事物时即要抓住共性同时又要体现个性,才能在说明事物特点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五、了解我国石拱桥的新发展、新创造

解放以后我国石拱桥又有哪些新发展、新创造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建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新创造。

教师展示三维动画双曲拱演示,告诉学生双曲拱类似自行车的泥瓦造型,目的是更加坚固。

六、总结

1.归纳特点。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形式优美。

(2)结构坚固。

(3)历史悠久。

(4)到处都有。

(5)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其中前三点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2.归纳规律。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总结出了举例子说明方法运用的两个规律。即,一是,说明文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时,被说明对象有几种类型,一般说来就应相应地举出几个例子。二是,在说明文中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举例子的代表性。代表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所举例子一定要具备被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学习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理清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通常有哪三种?

学生回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本文重要采用哪一种说明顺序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本文主要采取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具体体现在:

(1)从概括到具体。文章开篇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概括介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具体说明是具体介绍。好处是既给读者以整体特点,又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印象深刻。

(2)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介绍赵州桥特点(二)和(三)时,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安排两个特点;介绍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时,按由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三个原因。好处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三、品析语言,学习方法

1.分组合作,品析语言。

(1)说明文语言要求科学而准确,可我在读课文时却发现本文有许多地方语言很不准确。例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一句中的"大约、可能",这些词,明明都不确切,怎能说准确呢,应该都删掉,这样语言就准确了,你们同意老师的意见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同意。

教师追问:为什么?谁能讲讲理由。

讨论使学生明确:"大约、可能"在这里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是作者根据已有资料记载进行的推测。删去后变成确切的时间和准确的记载反而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说明不准确,不科学了。所以不能删掉。

教师追问:在这里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明确:"删除法"。

(2)本文还有类似的语言情况吗?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在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用"删除法"试着分析它的准确性。

四人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画出句子,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析。

四人小组代表在班级发言。

文中语言准确性句子举例。

①"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的"各"字使用准确。"各"表示在大拱的两肩上分别有两个小拱共四个,去掉"各"后,意思变为只有两个小拱,数量少了。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语言表达不准确。

②"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中"拼成"一词使用准确。意思是拼合而成,表示28道拱圈并列砌筑的特点,正因如此,其中的一道坏了其他各道才不会受到影响。

教师追问:将"拼成"换成"组成"行不行?

学生思考回答。不行。因为"组成"组合而成,不是并列砌筑,因而一道坏了其他各道都会受到影响,不符合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因而不行。

学生小组继续发言。

③"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几乎"一词使用准确。"几乎"表示程度,指桥面的平坦程度,将几乎去掉后,变成桥与水面平行不符事实,语言表达不准确。等等。

2.归纳方法,总结技巧。

(1)各小组找到不少语言使用准确的例子,分析得也很好。请同学们从这些例子分析中总结一下,看看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没有方法技巧?

学生思考回答。

①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方法技巧。

②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删除法";二是"替换法"。

分析说明文语言使用准确时可以按"四步骤分析法"分析,即,一步指出词语表示意思或作用,例如表频率、表范围、表程度、表数量、表猜测、表时间等。二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在句中意思作用。三步指出删去或调换后句意的变化。四步总结指出不符事实,语言表达不准确。

(2)我们知道了如何分析词语准确性,可结合文章我们该重点抓住什么样的词语来分析它们使用上的准确性呢?

学生思考回答。抓住一句话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进行分析。例如:"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一句中"有许多"在文中起限制作用,就应重点分析它的准确性等。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重在掌握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即学习举例子说明方法运用的规律,学习分析语言准确性的技巧方法。希望同学们将本课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说明文学习和写作中。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容量太大,学生学习得非常累,教师教得也非常辛苦,而且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并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容量的大小,备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中国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分析关键句子,来总结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课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六、主题探究: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

封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

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谈中国诗教案篇4

教案名称:又是清明

教案前言: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幼儿园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悼念我们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前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的珍贵付出,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重大意义,让孩子们记住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教案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教案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教案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总结:清明节,我们带着小百花,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革命烈士陵园,悼念我们的前辈。老师妈妈讲述了很多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让我们内心无比感动,我们将眼泪收起,用我们的茁壮成长,造福祖国来纪念这些前辈。

谈中国诗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里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3、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是呀!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生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心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教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推动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4、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1)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2)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觉悟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3)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全世界都听见,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1)朗读这段话,一边计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面对些情景,会有怎样感受?

3)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1)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2)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6、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7、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2、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学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3、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不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爱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能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5、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6、(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7、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国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实践,升化情感

1、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以地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的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3、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中国画鱼教案7篇

工作总结谈心得体会最新6篇

中国红教案模板6篇

就教育整顿谈心得体会最新6篇

谈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最新6篇

我爱你,中国!的作文最新8篇

《中国故事》读后感最新8篇

大中国心得体会最新8篇

中国共产党心得体会最新8篇

中国故事精选读后感最新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003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