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范文网 >工作计划

地球是圆的教案5篇

Fallinlove 分享

写教案的清晰结构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加从容应对,撰写教案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地球是圆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地球是圆的教案5篇

地球是圆的教案篇1

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地球是圆的教案篇2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板书设计】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证据:

1、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

2、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地心说证据:

地球上看

日心说

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地球是圆的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展示图片:地球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

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板书设计: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地球是圆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天体及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比如我国古代最早关于宇宙的认识观念以盖天说为代表。盖天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出现了浑天说。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就国外来说,公元2世纪,古希腊的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

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的观点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543年,波兰的哥白尼提出了质疑,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转的,这就是有名的.太阳中心说。但是,由于当时受到教会的阻扰,这一观点直到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到了18世纪,天文学家们逐渐引进了“星系”的概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长足发展,使得人类对宇宙的观测范围达到了上百亿光年。发展至今,人类得出了宇宙的认识。但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宇宙就真的是整个宇宙了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宇宙的存在呢?(学生发言)

目前把人类已经观测的有限宇宙称为“可见宇宙”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有多大呢?(学生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范围的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了解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首先,总星系。

1.总星系:包含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宇宙范围,也就是可见宇宙。接下来,是银河系,

2.银河系:关于银河,你能想到什么?(学生讲述,如牛郎织女的银河鹊桥相会等)

(二)地球——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我们再来看看它的介绍。(播放太阳系flash)看完之后,请回答:(学生回答)

(1)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小行星带的位置?

(3)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是什么,排列顺序是怎样的?讲述:

(1)太阳系由太阳、8大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2)中心天体是太阳,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3)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至远,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就是:水晶球,火烧木成土,天海边。(要求学生记笔记,展示八大行星图片,介绍)

板书:八大行星:水晶球,火烧木成土,天海边

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其实,以前都说是9大行星,包括了冥王星。2006年才被改为八大行星,因为冥王星遭到了“降级”处理,被列为“矮行星”。(ppt展示文字资料)

讲述:关于这八大行星,我们可以根据其特征来进行分类,大家阅读一下第8页的“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讨论回答:(播放太阳系9大行星的动画,学生讨论回答)

(1)八大行星的运行有什么共同点?

(2)如何区分地内行星、地外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等?

(3)卫星最多的行星是?没有卫星的行星是?

讲述:(1)八大行星运行共同的特点有:

1.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2.近圆性:沿着近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

3.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板书:

八大行星共同特点:

1.同向性;

2.近圆性;

3.共面性

讲述:

(2)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是以地球的位置为界来划分的,水星和金星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为地外行星。木星和土星质量和体积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因此被称为巨行星。巨行星卫星数量多,木星的卫星数最多,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要求划记)其实还有一种分类方法(ppt展示),就是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划分为类地行星,因为它们在质量、赤道半径、体积等与地球相似。木星和土星由于质量、体积巨大而称为巨行星。海王星、天王星由于离太阳较远,称为远日行星。

板书:八大行星分类:

1.地内行星、地外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过渡:关于月亮的传说很多,有。(学生自由发言,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这些传说都把月球描写得诗情画意,如仙境一般,那么月球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讲述: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普通老百姓,地球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位置而言,也算不上什么特殊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呢?(让学生归纳)

讲述:比如说,它也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星体,本身不发光,质量不大不小,体积也没什么特殊的。另外公转运动和太阳系其他行星一样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的特点。

(三)地球——存在生命的行星

讲述:之前讲过,地球只是宇宙这个浩瀚大海中的一颗沙砾一般。既然地球上存在生命,其他星球很可能也会存在生命,因此我们人类一直在探索除了地球还有什么星球也可能存在生命呢。那么,根据所学,你们能不能说说你们认为还有什么星球也可能存在生命呢?

过渡: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普通一员,地球在太阳系中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然而又是太阳系及至宇宙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

小结:1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特别是氧气。

(3)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不大,保护了地球生命有机体的存在。2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圆的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体会并摹仿说明文平实的语言;

二、认识地球是圆的,并了解人们不断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负责精神。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

教学难点:

目的一。

教学关键:

目的一。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单元提示边读课文边读注释和查检工具书,直到自己写提纲和撰写作文,从而领会说明文平实的语言。

教学时数:

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说明文体。

二、课内预习。

1释题。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

3自己读课文,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的疑难。

三、理解分析。

1“地球是圆的吗?”这个题目怎么领会?

——这个题目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读,互议。本文一共10个自然段,各节的主要内容或主要句子是:

1)地球形状是有趣也很重要的问题。

2)人们凭直觉就产生了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

3)人类进一步认识大地不可能是平坦的。

4)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等首先提出“宇宙的外形应该是球形的,……”

5)我国张衡提出浑天说。

6)麦哲伦等环绕地球航行一周,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7)牛顿根据惯性离心力理论断定地球是扁圆体。

8)人造地球卫星测得地球要比桔子圆得多。

9)人们进一步把地球说成梨状体。

10)实际上,地球是有它自己独特形状的球体。

分段与说明程序讨论以后,明确:

本文可分为两段:1第一段提出问题;2第二段(2—10)回答问题。

说明方法是“序”、“据”二字。“序”是历史的序——古希腊到今天;地点的序——从外国到中国;认识的序——总体估计到理论推断到实地巡行到具体测量到综合探索。“据”是时间的据、地点的据、探索者的据和数字的据,要言之确凿,毫不含糊。

四、作业

1理解本文说明方法,细读课文一遍。

2写出8、9、10自然段的数据来。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理解分析。

提问:文章层次的条贯统序指的是什么?

——文章层次的条贯统序离不开逻辑规律,但它又有自己特定的内容。

问:能否进一步举例说明?

——第(2)自然段:由该概念或判断到举例。

天方地圆——(1)我国古代(2)古埃及(3)古印度

——第(3)自然段:由结论到原因;第(4)自然段:由正面到反面。

问:什么叫平实的语言?

——除去前面所说内容以外,平实的语言主要指平稳实在的语言。平稳是指不用或极少用夸张、含蓄等修辞手法,甚至也少用比喻、象征,因为这些修辞手法或者加重了分量,或者令人深思,或者只选取事物的某一属性,都不及平铺直叙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作业

1自己找一篇用平实的语言写说明的文章;

2写一篇说明校园建设的短文;

3预习下课,初步领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说明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拯救地球作文参考7篇

拯救地球的作文8篇

感恩地球的作文7篇

拯救地球的作文精选8篇

请爱护地球作文8篇

节约地球资源倡议书6篇

地球优秀作文8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8篇

地球作文800字优秀6篇

未来的地球的作文优秀6篇

    付费复制方法
    7天内可复制本站所有文章

    限时特价:5元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常见问题
    提示:如不想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内容?

    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问题或者网络繁忙,请刷新页面试下

    2、如何联系客服?

    如需联系客服,请添加客服微信fanwen9944

    (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刷新重试
    正在开启复制权限中,请勿关闭页面!
    一键下载全文一键复制全文选定内容复制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474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