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案是教师展现创造力与个性的重要平台,通过教案的反复修改,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风》古诗教案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风》古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读诗句,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齐读王维的《竹里馆》,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屏幕显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设计意图: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和情境。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识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画出节奏并自由朗读。读后教师从词意、节奏、情感及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解答导入之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明确: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时而抚琴,时而吟唱,以抒寂寞的情怀,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
2.深读入画。
齐读,男、女生分別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心情,补充“竹”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
竹:
(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
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思考: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明确: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从而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美读赏画。
古筝配乐,师生齐读,学生个读。这首短诗仅仅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屏幕显示王维所处时代的文献及诗歌资料)
思考: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明确: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锺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教学技能,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有节奏地吟咏,抑扬顿挫,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三、拓展延伸
1.教师范读《江雪》《山居秋暝》《鹿柴》等诗歌,学生欣赏品味,感悟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
2.学生配乐诵读《竹里馆》,在低缓而有韵味的朗读声中结束第一首诗的教学。
设计意图:朗读不同的诗歌,品味文人高雅之情怀。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识,揭开面纱,感受朗读魅力;温,重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秀,争相竞放,品味那时花开。
四、硏读《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话导入,做教学铺垫。
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了大诗人李白无尽的乡思。
李白二十多岁就离开四川老家游历,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等地。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本诗情真意切,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创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为学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做好铺垫。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朗读,感受诗中美句。
屏幕显示: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2)朗读之后教师释义,学生再朗读。
(3)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诗后的感受。
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导到诗歌的最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生对话,做好如下内容的准备:
结合注释解题:
教师明确: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翻译诗句:
教师明确: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初识乡情: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间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亲近古诗,引起情感共鸣。
学生活动二:朗读,解说诗中难句。
(1)读诗歌,看注释,自读自讲句子意思。
(2)讲句子,悟乡情。
(3)提出问题:说说你对课文中句意的理解。
师生交流的内容有: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明确: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理解《折杨柳》。
教师明确:“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像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別时的情态。在古典诗歌中,“杨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交流赏析表达故园情系列的诗句。
教师准备: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样韻。
——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拓展阅读相关诗句,可使学生更易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学生活动三:朗读,熟读成诵。
(1)读诗歌,话李白。
(2)悟乡情,诵经典。
教师明确: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设计意图:深入朗读,走近作者,领悟诗情。
《风》古诗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二、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 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 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 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 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 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 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 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 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 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 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 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风》古诗教案篇3
活动名称:
古诗《春晓》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2.通过创编动作、音乐表演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图片的景象一幅、国学音乐春晓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提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2.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幼儿自由回答)
二、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春天的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2.边欣赏图片,边倾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讨论:听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觉?
请幼儿自述(提示语;这首古诗说了什么?)
三、再次欣赏古诗,逐句理解古诗含义
1.这首古诗的古诗的名字是什么?(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的夜里不知不觉的睡到天亮,当诗人醒来后,听到到处都是小鸟的叫声,原来是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道多少花瓣被吹打落地.
四、幼儿朗诵古诗,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春晓
2.引导幼儿根据诗句大意创编动作
3.师幼跟随音乐边做动作边朗诵
五、幼儿有感情的诵读表演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表演,也可以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
活动反思:
古诗(春晓)幼儿在小班的`洪恩阅读中已经学过,但当时只做为儿歌学并没有让幼儿理解它的含义,中班的孩子再次学习对于古诗的内容很快掌握,对于它的含义通过老师的讲述有了一定理解,但有一部分幼儿还是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我在最后环节让孩子自己创编动作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通过音乐表演形式让孩子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充分的带动幼儿气氛,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风》古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风》古诗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5)(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2、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活动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风》古诗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
(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风》古诗教案篇7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似庐笼盖苍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风》古诗教案篇8
教学领域:语言、科学。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春晓》并感知古诗的意境。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教学
1、语言教学区
提供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教学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提供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提供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提供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教学评价
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