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启示,让我们从书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启迪,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节发展和转折点的思考和感受,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迟来的告白读后感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1
这本书让我读的很压抑,边读边痛。
作为一个混血儿的妈妈,我也有担心,是否我的孩子不属于任何一群人,是否他们会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产生心理问题。只有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人,才能够有体会,这种焦虑和感同身受不一定是因为真的切身遭受了什么歧视和区别对待,毕竟很多人的圈子只在华人区,而且很多人的英语不够好,也不够敏感,遭受了区别对待都不敢确定。而作为移民第一代的人,其实终身都完全可以做到没有认同障碍,因为我就是中国人,就算我拿着别国护照,我的心理认同还是中国人。而真正难的是移民二代的孩子,何况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那个种族歧视和平权运动没有变成政治正确的年代。
在这个全球化骤然停止的'20xx年,在这个中澳关系不可避免走向敌对的年份,我看这本小说真的是有些低沉。当大家不用种族,国籍标签来典型化人群,在不太排外的相对友善的全球化气氛下,人心是开放的,是不是就不会对心理敏感人群造成创伤呢?
我不喜欢看译文,因为很难保证原文的文学性和翻译的意境的贴合,所以这本书的一开头让我很想放弃,所幸后来讲故事情节了,没有那么多大段环境和心理描写,因为中英文太不同了,优美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总是难免怪怪的,还是直接讲故事情节来得好。
男主人公的痛苦在于生活在一个全是白人的社区里,他没有办法融入,所以被接纳受欢迎成为了他的追求所在;女主人公的痛苦源自于她不甘心做家庭主妇,受困于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庸碌之间无法自我肯定。两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都把实现理想自我的期待寄托于大女儿身上,可怜这个女儿那么懂事又那么敏感,她明白父母的期待,为了不再让家庭分崩离析,她掩埋了真实的自我,天天活在害怕无法满足他人期待的阴影下。生命能量越来越低,最终无法负荷!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他们的解药,dedication to truth,不要活在心愿中,给自己和他人时间改变,接受自己的现在与理想自我具有相当长的距离。心痛那个小女孩,她活的太累了,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无法安心做自己。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2
阅读的时候我一直在用探究的目光在找寻究竟谁该对莉迪亚的死负责,就像十三个理由一样。
“遗憾”的是詹姆斯一家的成员都充满了对这个家庭的热爱,即使是因为被忽略想要逃出去的内斯。因为那年夏天玛丽琳的出走,让这个家庭为守护这份曾经被推倒的幸福拼尽性命。修补过后的幸福在那道疤痕里淌着事件相关者无言的泪水,特别是被母亲浇灌了梦想的莉迪亚。尽管这个家的初始建立在一份勇敢无畏的爱情上,但是不幸的是三个孩子在母亲失踪事件后却因为爱被束缚了手脚。那个夜晚在湖边在杰克的话语冲击下,终于想要走出桎梏拥抱一份真正幸福的莉迪亚却永远被留在了湖底。这不是一个悲剧,尽管以莉迪亚的死作为开场,这只是个意外。作者用这个意外来引出了詹姆斯一家对这个女孩死亡的追寻,这份痛苦将交给他们一份答案。
不想要和别人一样的玛丽琳和努力想要和别人一样的李,在不同背景孕育成长的两个人,在对莉迪亚的教育上,一个鼓励她努力学习来获取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一个鼓励她广交朋友融入集体,其实两个正好是有效的互补,既不会成为一个没有朋友书呆子,也不会是一个只会趋炎附势却没有自己思想的傻蛋。也许是我天生缺乏同理心吧,这份还算正确的教育在双方的沉重操作下,却让莉迪亚只剩下了痛苦。父母想让孩子不会走自己因为某种缺失而遭受痛苦的路,而这份情感过于强烈以至于让他们看不见了孩子身上发出的求救,就像玛丽琳完全忘记了莉迪亚驾照考试失败后回来嘶哑的吼叫。
除去主线的剧情,我觉得作者写的特别好的是杰克对内斯隐忍不发的爱情,都是从第三人的角度来描绘的这份感情,从最初的意外到后来暗自心疼杰克,因为这绝对是份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呀。
胆小但是又渴求爱,这个人类身上的通病将一直一直用不同的命题让我们来正视这一点。“你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会痛,会在泪水里认识到,也许已经为时过晚,但这份认识会让我走好之后的路,而这份感情真实存在过。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3
我们终次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一个让人心疼忧愁的故事。无声告白。是的。一代人影响一代人。作者是华裔作家。让我对故事的真实性有点怀疑。这种种族。对中国人的偏见是否在早期的美国会永远显的.不合群?我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一生在尝试合群。是这一家人的宿命。莉迪亚对爸爸妈妈的爱很深。为了维持着岌岌可危的家庭。她什么都说是的妈妈。妈妈我愿意。无声告白。我爸爸妈妈不会偏心。所以我很难体会到内斯和汉娜的那种不被爸爸妈妈爱重视关爱的感情。想起在家里我一直都是成绩最好的。我突然想起那天哥哥说当初是妈妈说家里没钱不让他去上高中了。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他。读书至少比他那么多年来在外工作的好。我觉得。所以他才会抱怨我用了家里很多钱吧。想到这。似乎可以原谅哥哥。每次看书总能理解些什么。我没有很好的文学天赋。我不能很好的写出书评。甚至有些我还读不懂。但是总会有些什么东西进入灵魂。我想着就应该是读书的意义把。从他人的故事中想到自己的故事。读完此书让我更加明白了以后要怎么样教育孩子。怎么样与家庭相处好。也会想我是不是也一直在爸妈的期待中长大?所以高考对于我来着才会那么的痛苦让人失望。也许也有自己的期待吧。加油。午安。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4
书不错。很多细节真实可靠,逻辑严谨,读起来丝毫没有跳脱之感,从文字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
这部小说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悲剧的误会。首先它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个女孩死了。但其实整场都是一个误会。每个人都需要在别人的期望和掌控之中活出真实的自己,莉迪亚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过程。悲剧就在于,我们都以为她死于父母的压迫和别人的排挤,并由此而对他的父母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很大的怀疑和不满,直到最后,发现莉迪亚的夜晚出走,其实是为了与生活和解的宣告,为了自我力量的复苏,为了内心的安宁,这时候我才放下了对他人的仇恨和不满。生活中这样的自以为难道还少见吗?人们不都是在一个悲剧面前自以为是,又在自以为是中制造另一个悲剧吗?
莉迪亚的死亡又给了我们一些力量。那就是:生活固然我们很多的打击、压迫、折磨,但是每个人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生命力量,足以使我们扛住那些磨难,活出真正的光芒。
同时,作品也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成长过程。在艰难困苦中,我们真的会一再遭遇自己的软弱无力,从而陷入痛苦迷茫。只要给自己和他人时间与空间,我们都会重新看见出路,燃起希望,就像经历暗夜太阳照常会升起一样。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5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篇的第一句话,便吧整本书都引向了悲剧。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关于性别,关于家庭,关于救赎,关于亲情,关于爱......
书中的母亲,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莉迪亚身上,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她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莉迪亚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主角。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盼,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悲剧。
一切的错,莉迪亚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读到那里,有种真正的释然感,她最后解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透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而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6
故事以莉迪亚的死拉开序幕。
莉迪亚的死不是故事的开端也不是故事的结局,但却是这个家庭走向更好的开始。
这本书里,有母亲玛丽琳终其一生也没完成的梦想,虽然也挣扎过,但没有结果。这也是促成莉迪亚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亲詹姆斯从小受到的歧视,没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有朋友更重要一些。还有喜欢天文并努力实现自我梦想的哥哥内斯,一向想得到疼爱却饱受忽视的妹妹汉娜,以及让莉迪亚看到另一种生活的杰克。
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他们都饱受生活带给他们喜与乐,苦与悲;他们都肩负着别人对他们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情节紧凑连贯,跌宕起伏,让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们也会活在别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长辈总是不期望我们走一些他们走过的弯路,也期望我们能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从而弥补他们人生的遗憾,我们虽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却在爱的牢笼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们宁可让自我委屈一些也不愿意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可这只是我们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热爱我们很难坚持到最后。
好在,故事的最后,他们每一个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许,我们还在挣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么,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我们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可现实中有太多的羁绊。
别太纠结,别太听信别人,能够听,但别全信;谁也不是你,谁也不能替你过一生。也别再为那些想做而没做的事情找漂亮的借口,想做就去做了,过了这个时候都不是最好的时候。
那些爱我们的人也会愿意放手成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