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范文网 >工作计划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8篇

一份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好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8篇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间的认识与有趣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

2.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钟面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了“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表”“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2)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红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红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导入新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认识钟面。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有两根指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b.有从1到12这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教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体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你学过那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老师检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你还见过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从一年级我们就知道圆柱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体?说说看。

二、探究新知

1.从圆柱的图片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想看吗?

课件演示:从图片中抽象出圆柱。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圆柱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2、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教师: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画、剪、比等等方法。

(2)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它们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半径大的圆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是一个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先用手比划下圆柱的高,在用彩笔画出圆柱的高。试试看,你能画几条。

白板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3、拓展应用,发展新知

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白板展示)

硬币是厚,井是深、钢管是长。

三、巩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2、完成p18的第2题

分析:分别以长方形的那条边为轴旋转而成,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帮助理解

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请用“1、2、3、无数”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会吗?说说看。

作业能力练习册第13-14页内容,回家体会理解记忆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2个1个无数条

大小一样的圆曲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重点理解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不仅仅是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这一条。还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面。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宜兴到无锡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c图3;离南京还有98千米。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

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店门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课件出示,相机板书)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米3000米=()千米9千米=()米6000米=()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6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2.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学生回答。

第3题:判断。指名学生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7

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

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2)书桌的高度为8()。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师:那要测量更长的距离呢?比如从学校到我们的太湖县城,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合适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小了,我们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出现,这就是千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发现生活中的千米

1、师:在平时生活中,你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观察的人,你就已经留意到这个长度单位了。

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指路标、里程碑、时速表等)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例子。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图一:公路上的里程碑或里程牌

图二:汽车的速度表盘

图三:限速标志,理解时速不超过的意思。

图四:安徽地图的线段比例尺。

2、师:同学们继续往下看,读出下面的信息。

马拉松比赛的全程长约为42千米;长江全长约为6300千米;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500千米以上;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为36千米。

总结:在测量道路、河流等比较长的距离或交通工具一小时行使的路程时,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二)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习单位间的换算

1、师:公里是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长度单位,1公里就是1千米,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板书:1千米=1000米)虽然使用的长度单位不同,但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

提醒: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分清读的是几千米还是几米。

2、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千米的长度吗?(不能)但是我们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是……因为1千米就是1000米,所以我们需要量几个这样的长度才能量出1千米?(1000个)这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课前量出的10米长度,用了8个人。如果用这样的长度去量需要几组这样的同学?(100组)那需要多少个同学张开双臂站成一排才是1000米呢?(800个)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多三年级的同学啊。那我们还能用什么代替尺去量呢?有句话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我们还可以用脚步去量,这个办法一个人就能完成,相对还是较简单实用。这是我们之前走100米的视频片段,通过测量,走100米,需150步,用时1分半钟,要走1000米就是走几个100米?照这样计算,大约多少步?(1500步,用时15分钟)

3、师:这是一条环形跑道,如果是一条200米的跑道,需要跑几圈才是1千米?为什么?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如果是250米跑道,跑1千米要跑几圈呢?400米跑道呢?思考:我们学校只有50米跑道,那要跑几个来回才有1千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走一走一千米,体会一千米的长度,课后请同学们真实地去走一走,看看你真实走的来回数和你刚刚在脑中走的数量是否相同。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了吗?(1千米=1000米)

师:请换算下面的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1、师: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小学里的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位,并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师: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3、小结

五个基本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距离的估算

师:学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说,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各有多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师: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吧?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互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再测量验证。

三、巩固应用

师:你已经掌握了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练习六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用你的方法估一估,从学校大门口到你家大约有多远。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km、公里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处于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用一般步行速度走100米所用时间,去想象10个100米有多远,需多长时间,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人教版1-5的认识教案篇8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8、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1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填写后,出示答案,全班订正,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2.教学例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教材第87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 1.2元 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3.认识整数和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说一说:0.5、0.4、1.2、3.5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么?

师:那这些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教师随机报出一些小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 0.6 1.8 38 0 1 45.2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个小格表示几分之几,也就是零点几?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注意收集错误的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t;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t;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7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四上数学工作总结6篇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计划6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7篇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5篇

人教版四上数学工作总结模板7篇

人教版九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工作总结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027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