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制定教案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特性与要求,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来提升教案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据的收集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数据的收集教案篇1
一、数据收集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导)
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班上准备从王明明、陈小菲两人中选一位参加比赛。选谁去呢?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构建(学) 用什么办法来决定谁参赛呢? 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再数一数。 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可以用投票的方式。给每个人一张纸,每个人把选的人写下来,放在一起,最后只要数一数选票就行了。
三、互动互议(议)
大家觉得投票的方法可以吗?那它有什么好处呢?
投票这种方法不像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整理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那一起试试看吧。学生投票交给老师。
整理选票。
想一想,怎样整理这些投票呢?学生回答。 老师报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学生活动。 展示和交流薛恒的记录单。
学生1:老师报谁的名字,我就在他下面写“□”;
学生2:我是用写“_”的方法;
学生3:我是用画“○”的方法;
学生4:我是用打“√”的方法。 ······
四、精讲点拨(讲)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上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选谁呢?学生回答
想:今天班上有两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假如他们也参加投票,结果会怎样呢?
五、当堂练习(练)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想一想怎样调查?学生回答。 出示统计表
看表回答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六、课堂小结:
数据的收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的人数最多,掷()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据的收集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xx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师:他们是如何来记数的?
[学生在好奇心中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学生可能会想到刻痕记数、数数、画“正”记数等。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比较这几种记数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好记,又能很快说出数量?
画“正”的方法。(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4 3 2 4 14 3 2 1 4(观察记录画“正”在黑板上完成)
表格中的数量以问题形式填写,同时课件显示
(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3)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答案唯一。问题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问题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是必须要有一定目的性]
师:收集数据还可以通过哪些直接和间接途径?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等。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1)
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同桌之间相互站立,测量时要求学生一只脚踩住皮尺,另一学生看刻度时要求手中三角板与皮尺测量最高高度处垂直)测量完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都在相互讨论自己及他人的身高数据,教师此时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示意学生坐回位子。以开火车的形式,每2组(每组4人)学生上讲台记录身高数据。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数据时,女同学的数据后面贴加性别,如153.7(女)。
记录完毕,此时黑板上数据可能繁杂、无序。[给数据的分类,排序创照更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分类,排序的作用]
师:我们能从这一堆数据,很快比较男女同学的身高吗?(众生讨论)
此时学生,可能有些会说能,有些会说不能,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是一种困惑,思考的表情。(说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这些数据列表格分类整理。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提问:按什么分类?(此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也有多种多样,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利用excel建立表格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直观?
生:按大小进行排序。
教师利用excel分别选中男女生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也可以从大到小)
师:观察以上表格,你怎样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差异?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多样性,如回答用平均值进行比较;又如回答男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与女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进行比较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发散型思维]
师:身高早155cm以上的男生,女生各占男,女生的百分之几?身高在160cm以上呢?,
学生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运算。
[通过运算,体会数据的作用]
合作学习(2)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脚的长度,下面请几位同学把他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请3位学生报出数据,记在黑板上)
提出疑惑:3位同学的脚长都不相同,去买鞋的时候,是不是鞋厂都需要去量每个人的脚的大小,然后再去制作鞋呢?
生:不需要
师:你是怎么样去买鞋的?
生:告诉售货员鞋号。
师:为什么告诉售货员鞋号,你就可以找到基本适合你穿的鞋来试穿?既然鞋厂不需要去量每个人脚的大小,来制作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到把脚长进行分组。教师总结概括。同时展示幻灯片:解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图
鞋号实际就是把脚长数据分组、编码,每10mm分一组,5mm为半个号确定。解释“≤”的意义,以及解释表格所表示的意思。每一个码号脚长之间的范围是10mm。若脚长正好在这个范围且过半,则加半码。比如脚长是25.3~~25.7cm,在25码脚长范围内,但它在这个范围内过半,因此可以选25.5号的鞋。
师:脚长是24.8~~~25.2cm可以选一号?
生:25码
师:对,因为它在25码脚长的范围内,而且范围没有过半
[组织游戏调动气氛,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在快乐中体味数学]
组织游戏:以4人为一小组。游戏规则:一组学生挑战另一组学生,一组学生报自己测量出的脚长数据,另一组学生说出鞋号。老师充当记事员角色。答对,答题方可获星(老师在黑板上记录);若答错,问方得分。共进行5组游戏,优胜者获得全班掌声(游戏前提醒学生此鞋码为国家标准鞋号)。
师: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分组编码使原来繁多,无叙的数据简化、有序。他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课内练习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南,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
0.2,0.5,0.7(女),1.0,0.3(女),1.2(女),1.5,
1.2,1.5(女),0.4(女),1.5,1.1,1.2(女),0.8(女),
1.5(女),0.6(女),1.0(女),0.8,1.5,1.2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索完成)
(四).归纳小结,体味数学快乐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数据收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等。
整理数据的方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
(学生可能还会指出鞋码和脚长之间的关系等)
(五).布置作业
p139做一做中的第2题。
p141 3,4。
五.总体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本课从鸟类影片入手,用大自然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呆板的观鸟数据充满趣味性、故事性、真实性。同时通过设疑,层层导入,让学生自己找出记录观察记录的方法,在探讨中获得杭州西溪鸟类的相关信息。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方法。
把书上静止的身高数据变为真实的有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味收集数据的快乐。按小组在黑板上记录数据,黑板上的数据复杂、凌乱。教师借机提出置疑,如何更直观的比较男,女生的身高?从而引出分类,排序的整理方法。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国家标准鞋号标准,用小组相互竞猜的游戏,使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分组、编码。
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叙述中提高数学概括表达能力。
数据的收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二)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片出示复习题: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学生讨论、汇报后,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投影片或电脑图)
学生口答填表后,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学生口答填图,教师用活动投影或电脑图演示填出直条。
(二)学习新课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
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这个方法吗?
教师用抽拉投影片或电脑动画录像演示(各种车通过路口,然后消失)各车辆数同例1。
教师: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老师用电脑图演示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教师:请说出你收集的数据?(学生汇报)
教师: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教师肯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较好。请同学作好准备。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作记录,然后汇报。(如统计结果,统计数不准的同学还较多,可以再演示一次。)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2.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cn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请学生口答填表,教师在投影片上填出。)
出示条形统计图(表格。)
教师: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学生口述填图,教师用电脑图或活动投影片填出。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练习:
投影出题:(同课本第5页练习一,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投影出表:
请一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用学生的投影片订正。
(三)巩固反馈
1.课本第5页练习一,2,填书上。
2.请同学们看电脑动画图,作好记录,再完成统计表。
森林里开迎春联欢晚会。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负责各项服务的小动物都陆续来了,有小兔、小松鼠、小猫、小狗、小熊、小猴。请你在大门口作好记录,这些小动物来了多少只?并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出1,2,3。)
2.作业 :课本第5页练习一,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中每格代表的数是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
新课教学在提出问题后,设计电脑动画图或活动投影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寻求合适的收集记录方法的积极性。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的过程当中,主动学习、发现和掌握这个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部分学习整理数据,分为两层。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后填统计表和填条形统计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数据分类与统计表的分栏的关系。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制作统计表.
教学难点
制作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应该怎么办?(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二)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2、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1999年3月
教师提问: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
(三)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1、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2、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4、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提问:
1、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2、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副标题#e#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1、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2、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二)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教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成绩记录单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评定成绩统计表
1997年7月
(三)下面是五年级二班男同学的体重纪录单.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填写下表.填完表后说出这个班男同学体重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体重(千克) 30以下 30~34 35~39 39以上
四、课堂总结.
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同学有课外书的数量(单位:册).
27 13 25 16 28 17 26 18 19 9 11 7 27
30 23 6 29 19 16 11 18 21 17 33 29 17
9 17 28 5 15 19 14 22 16 5 15 14
根据这些数量填写下表.填完表后再说一说,课外书的册数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并算出全班平均每人有多少册课外书.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
游戏目的
使学生学会统计的方法,并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游戏人数
多于三人.
游戏规则
1.让两位小朋友面对面站好,将手藏在后面,在喊完石头剪子布后,同时出示石头、剪刀或者布,看看谁的大(石头大于剪刀,剪刀大于布,布大于石头).为了让其他小朋友都知道比赛的结果,每赢一次都得大声地叫一下:啊,我赢啦!这样玩6次.
2.其他小朋友记下他们每人赢的次数,看看最后到底谁赢,并用不同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最后的结果.
数据的收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种蘑菇的教案6篇